目前分類:硬 文章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While replying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distorted country origin of his latest movie “Lust and Caution” (It was misrepresented from “Taiwan” to “Taiwan China”).
Lee Ann says “I lived in Taiwan. We took humiliations. That’s how we grew up.”
Upon hearing these words, I surprisingly felt that I was somewhat relieved. The main reason was because I can felt a realist Taiwanese soul from his words. He was not buttering up the Mainlanders. And yet trying to “unite” the “Chinese speaking people” is a mutual-respect and practical way. These three simple sentences from him, made me realized the position and path of Taiwanese people.
Lee Ann took the flesh from Mainland China, skills from Hong Kong and incorporated them by a Taiwanese soul. We Taiwanese were endowed with more freedo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mbivalent thoughts. I guess that’s why we can raise director who is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various themes, either they are commercial, literary, western, or pure eastern.
I could understand why he did not show his strong resistance to this misrepresentation. If I were him, I would probably do the same. With so many coworkers, partners, and elements from China, strong protest to this distorted title was like slapping all those people on their face. (Which includes parts of his crew, his actress, his audience and even judges…) Thus, his reaction to the whole thing totally understandable.
We took this humiliation, that’s how we grew up. Such themes will be brought up over and over again, we might still tolerate, and sometimes we might not. I just hope that all the Taiwanese people can keep our complete, integrated soul, and find our own way out.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就常被灌輸國際觀的重要,再加上個人的興趣,也跑過了一些國家,但我仍常常思索著,護照上一個一個印章和簽證,就和個人的國際觀成正比嗎?要怎麼樣才能增加自己的國際觀?在看過這些不同的人種、經歷不同的生活方式、語言,這樣的體驗,所帶來的┌國際觀┘,又有怎樣的魅力,讓名人先輩、媒體們沸沸揚揚的鼓吹其重要性?
待在台灣也可以很有國際觀
現今資訊發達,台灣民主的社會允許我們享有自由收取新知的權力,新世代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接收國際新知,不要成天埋怨國內媒體低落素質,我們大可按個按鈕,將電視轉到公視或是CNN、google ”bbc”、或是skype一個遠方的朋友,簡單的幾個步驟,the world is ahead of you,選擇權在己,即使在台灣,技術上說來,你也可以讓自己很有國際觀,但問題就來了,要怎麼樣的動機,才能讓我們高抬貴手,心甘情願的轉到嘰哩咕嚕的CNN?又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將這些異國語轉換成有意義的知識,增進自己的國際觀?
英文是最基本的工具
很不幸的,現在不是盛唐也非秦漢,在拉丁文、中文以及法文之後,英語是現今的lingua franca,全球通用的萬國語,中國人要學、日本人要學、最不情願的法國人也得張開尊口講幾個英文字,英文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它是一個最基本工具,就像蓋棟房子不能沒有工具一樣,(你當然也可以徒手,但也許你就無法使用某種建材,無法塑造出心中完美的形狀)它讓全世界的人有機會和彼此溝通,讓我們達到心中更完全的目標和交流。不要埋怨英文困難,它應該是全球數一數二簡單的外國語,其實我們還真應該感謝當初跑到美國的是一群英國人,而非芬蘭人。看著別人講得一口流利沒有口音的英文,看起來優越感十足而且還有點討厭,but so what?也許你的工具有點鏽,上點油,多敲打幾下,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蓋出來的房子一定比隔壁的菜鳥好多了,即使他有全副的新工具也徒然。英文只是工具,它能幫助你獲得你所需要的目標、或是身份地位上的象徵,但它本身絕不是個象徵。
拉開你的眼界
聽懂了cnn裡嘰哩咕嚕的句子,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外用英文溝通,如果這就是國際觀,那美國的中學生應該都很有國際觀囉,當然是大錯特錯,我相信MTV裡的┌約會守則┘或是┌小甜甜┘專訪,應該不會聊到太多┌大美國┘以外的事情。要有國際觀的第二步,是要知道世界上原來除了台灣,還有其它的國家。第一次看這個句子覺得很好笑,再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有多少的準則和想法,是跼限於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內,舉例來說,考不上國內一流大學,似乎就成不了第一等人,但如果我們還記得世界上還有其它國家的話,國內一流大學在台灣本島內的排名,又能絕對的代表什麼呢?把自己的眼光拉遠,讓全球的概念成為你思維和邏輯的一部份,這就是國際觀。
放開自己的心胸,體驗及尊重不同
世界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唯有打開心胸,彼此包容和尊重,才能讓人類真正的交流。人類有聚眾及劃分異己的天性,不熟悉使人產生疏離感,疏離感帶來不穩定及不確定感,不確定的事物讓人類產生恐懼,再加上不可避免的誤解和有心人的操弄,讓人們彼此憎恨,帶來幾千年來不停的紛爭。還記得我當初加入AIESEC的初衷,一直很喜歡且相信它最終的理想-藉由文化交流及了解,我們希望能促進世界的和平。它是個理想,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然而它卻點出了彼此了解的重要,敞開心胸,彼此尊重,這樣美好的一個想法,甚至不花一點力氣或一滴汗水,卻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敉平戰火。不要小覷人類意志及心念的力量,一個敞開如海綿般的心靈,能讓我們領略彼此的差異和欣賞世界的美好,更有比槍炮更大的力量。
國際觀的重要性
我想,這個問題是見人見智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想,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在這個世代,全球化是個潮流、國際觀是個趨勢,唯有搭上這班列車,才能免於被淘汰的位置。想像自己身處於工業革命初期的時代,不懂得使用蒸氣及新機器的手工產業,除了創新找到新的立基點、否則就是被淘汰,很殘酷、也很簡單,無所謂好與壞、它是一個現象,一個世界不可避免的方向,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會變得怎麼樣,但每個人應該都要知道,沒有跟上改變,我們會變得怎樣。台灣是一個小小的小海島,我們沒有權力孤芳自賞、自艾自憐,也沒有強國的資源和本事自視甚高。這個世界正準備掀起一陣波瀾,舞台是沈睡以久的亞洲,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必得走出小國島民的心態,好好的瞧瞧這個世界!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一個台灣人,找出自己的身份認同(identity)一直是糾雜且難以釐清的,尤其是六七年級的我們這一代,在經濟起飛之後,我們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追尋文化上的認同、以及對自我的反思,然後,也在政治交替後,統獨不一的意識型態搞得我們更加糊塗,愛台灣的方式被狹隘的定義,隨著民進黨獨派的上台,教科書大幅刪減了對中國的著墨,那些發生在大陸上的過去也似乎被一併的劃出成┌別人┘的歷史,我們這屆未代的舊教材學生,心情就像是中國最後一批綁辮子的中國人一般,不知要立即剪成如洋人一般的短髮,還是留著辮子,繼續沿續對舊有的信念堅持,只是,身份認同的問題不如剪髮一般簡單,它並不是一刀剪去,長短立即便能定奪的事。
國族主義(nationalism)像是兩面刃,它是能夠鼓動人心,使之團結且無功不克的利器,但過度的煽動,它便成為了仇外的理由和對異己無法容忍的態度。台灣和大陸的政權,在各個階段的發展,都有國族主義的影子。
在台灣的近半百年的現代歷史上,國族主義扮演著多變卻又具決定性的角色。在光復的初期,人民對於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重拾中國的身份,懷抱著濃濃的民族認同感和期待,此時的國族主義是強烈且旺盛的,然而,在國民政府遷台的初期,人民的期望遇到了極大的落差,政治的不平等、迫害、打壓,國民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所實行的高壓統治讓台灣的人民心碎,生活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下,人民敢怒不敢言,便在此時開始了對於身份認同的質疑,身為中國人的認知雖並未改變,然而,卻也開始了┌中國人身份┘的質疑。而後,台灣的經濟政局漸趨穩定,卻遭受到退出聯合國以及石油短缺之危機,此時的台灣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地朝著積極且堅定的方向努力,在這個階段,屬於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逐漸形成,此時的國族認同,己經是侷限於台灣本島內,人民的打拼和認同,都是奉獻給這塊小島的未來,此時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是最高昂的,沒有人挑撥分割省籍,每一個為台灣未來打拼的人都是台灣之子。
現今的台灣必需要有新的一、廣義的國族主義(讓我們能夠重新客觀的審視現在的大陸),二、人民應被賦予知的權力和辨斷的能力-訊息不能片面偏頗,台灣對媒體的高度開放及容忍並不等於我們有接收到完整且廣泛的資訊,相反的,台灣的新聞市場化帶領了人民走向了狹隘的視野,三、不過份的樂觀也不武斷,對於大陸,歷史上、情感上、文化上我們是無法完全分割的,但台灣和大陸在幾年的歷史之下,己經走向十分不同的方向,我們無法被分割,卻也難以合併,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互相需要,對於新一代台灣人來說,我們必需了解自己的定位,了解歷史的真貌,擁抱台灣為中國淵久歷史所保留的文化,但也珍愛身為一個台灣人的獨特性和生命力。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