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黃德源


或許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臺灣人喜歡維持形式上的和諧;也因此,任何違背前述和諧的人,都會被賦予負面的意象,例如「麻煩製造者」等。然而,表象的和諧並不代表沒有利益衝突,往往,和諧是透過不同型態的權力宰制所呈現的最終結果。在獨裁國家,和諧是由恐懼、鎮壓、箝制言論思想等暴力型態所維繫;而在民主國家,則是透過精緻的傳媒、廣告等手段麻痺之。進一步而言,在民主國家如臺灣者,眼前並無形式上的暴力鎮壓必須面對,而是必須掙脫長期受到禁錮的思想與心靈。

然而,在掙脫桎梏前,除了必須認識我們所處的結構外,尚必須有著一種敢找麻煩、勇於破壞現狀的實踐過程。特別是,此種過程亟須堅定的意志力與實踐力,而非隨波逐流的「向中間靠攏」的模糊定位。以此次日籍企業羞辱臺灣人的經驗為例,當我們勇於爭取、立論清楚時,就會獲致別人的尊重。相對的,當我們「以和為貴」,放棄身為人的基本價值與尊嚴時,別人亦無須將臺灣人當人看。

事實上,「不沾鍋」並非是馬英九獨有的特質,在臺灣社會中,許多人往往拋棄自身固有的「政治性」,而妄想他人會自動幫你爭取權利,甚至施捨之。一旦放棄擔任「現狀破壞者」的角色,一個人同時也放棄其身為人的權利,而任由他人詮釋、賦意,最後收編為其支配範疇下。兩岸關係即為顯例,當國人對臺灣在世界的權力格局認識不清,或自以為只是看重生活,不講政治的「平凡老百姓」;那可預見的是,中國將會代之而起在國際社會不斷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詮釋並建構我們的歷史與文化,進而使一個「虛構的中國」成為「統一的中國」。從日前開放式課程推動人朱學恆的警語可知,「在網絡世界的參與度不足,將使得臺灣的詮釋權落入他者手中」;一旦認知成為集體行動,那麼認知將透過實踐完成他人對臺灣的現狀認知(包括從屬於一個中國)。

筆者要提醒的是,實踐不僅是單純的行為、行動,更包括語言、文字、符號的建構;當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在國際社會打壓臺灣時,眼前融入生活各個層面的中華文化霸權,更是吾人所必須解構的對象,特別是搶回屬於臺灣這塊土地失落已久的詮釋權。當然,這不僅包括檯面上的選舉競爭,更包括葛蘭西(Gramsci)所主張的「陣地戰」,而這一切的一切,就是必須不斷堅持,不斷作為一個「麻煩製造者」。唯有如此,才能讓世界聽見臺灣的聲音,而且是「正港」臺灣這塊土地所發出的聲音。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