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北歐的五國(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冰島)人民和文化,在我看來都大大的不同,本來以為會或多或少差不多的呢,可能就像外國人看我們和日本及南韓一樣吧。在05年的聖誕假期中,我幸運的能和在芬蘭認識的好朋友Ling一起到瑞典和丹麥旅行,而後我又在四月時自助旅行,從挪威的首都奧斯陸(Oslo)一個人玩到的最西岸的柏根(Bergen),在這趟旅行中,我小小的比較了一下這幾個北歐國家的人民,印象最深刻的是瑞典人,男的人人又高又帥,女的每一個都像伸展台上的model,不同於芬蘭人的是,瑞典人的髮色和膚色明顯較深,輪廓也不一樣(就像ABBA樂團的人一樣),感覺自己才過了一個邊界,就看到不同的人種一樣,除此之外,站在斯德哥爾摩的首都,也感受到比赫爾辛基更多的時尚味,這裡的人似乎比較符合我對北歐之前的印象。挪威的話,印象就比較淺了,覺得他們是個客客氣氣、瘦瘦長長的民族(好奇怪的形容詞,不過我的印象就是這樣),人種的話似乎比芬蘭和瑞典又更豐富了一點,很難去找出一個典型來形容。丹麥的人,英文全都一整個流利的沒話說,丹麥人比較沒有像之前幾國人那個普遍高大,印象中也大都是有禮貌,英文標準到一整個沒有口音的誇張地方。(為了證實我們的揣測,我們還隨機的到處問路),總體而言,北歐是一個擁有高度文化水平、進步且安全的地區,如果你荷包滿滿,北歐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蘭人可以說是大大的顛負我對北歐人的印象(其實在去芬蘭之前,我對北歐人的印象應該是零吧),不知道大家對北歐人的印象是什麼,在我之前的想像中,北歐人應該是高大、堅毅、時髦、有文化修養、帶著一點自命不凡的味道,不過在我到了芬蘭之後,驚訝的發現並不全然是這麼一回事,有些芬蘭人的習性和特,現在想起來仍覺得十分有趣。
對我來說典型的芬蘭人如下:金髮、白皙的皮膚、聲音低沈、大多面無表情(除非你和他們說話)、沈默寡言卻也帶點堅毅、客客氣氣的甚至有一點害羞,當然我們也遇過不少活潑外向、第一次見面講起話來就口沫橫飛的芬蘭人,但這種人在目前應該仍不算是多數。芬蘭人可愛的是他們十分的直接,不太會講拐彎抹角的笑話(所以Belle在課堂上講的一個冷笑話著實把大家嚇了一大跳)有任何的反應,大都可以直接的從他們的表情上察覺,是個相當直率的民族。
可能是語言本身的緣故吧,芬蘭人講話的語調總是相當的低沈,尤其是在聽他們的對話中,不停的jo jo的(發音:yo,在芬蘭文中是yes或是ok的意思),覺得自己好像在聽低頻的rap。而很多芬蘭人又習慣用吸入音念這個字(就是在發音時同時吸氣,而非吐氣),惜言如金的芬蘭人,幾乎要把這難得的jo都吸進去一樣。
也許是氣候和歷史的關係吧,芬蘭人整體給人一種溫溫的感覺,他們不會做太誇張的表情、大聲嚷嚷很難懂的笑話、在一群人的聊天中,總是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一般來說,也不會是話最多的民族代表,但也不會讓人覺得他們是沒有主見的人,總覺得在不說話的時候,他們也是同時的在思考著,又或是享受著沈默的時刻,這對習慣團體生活、熱烈討論的場合的台灣人應該都是很不一樣的一種感受,我想,這和他們嚴峻的氣候有很強烈的關連吧,一年之中,幾乎有一半都冰封在白雪之中,再加上人口又少(芬蘭的土地是台灣的五倍,可是人口是台灣的五分之一),相對的,他們在各種場合,和各式人面對面的機會就少,也就比較沒有群聚社會那種一見到新的人,就可以馬上打招呼聊起來的氣氛。
芬蘭人的打扮也比我想像中的樸素,(我想全世界最花俏的就是拉丁民族和亞洲人吧)大多數的女孩都喜歡圍上個大大的圍巾,通常是偏向大地色調,如軍綠色或是楬色、暗粉色等,既使在赫爾辛基的街頭上,也很少會看到奇裝異服或花枝招展的人們。在這裡順道一提,芬蘭的搖滾樂頗具盛名(在06年的歐洲音樂大賞還在法國得了全歐冠軍),所以街上很多年青人會染一頭黑髮,一身黑色搖滾勁裝,畫上誇張的煙燻妝,說真的,再配上他們那白到不行的皮膚,其實真的頗嚇人的。
最後一定要提的,如果大家看了我以上文章,覺得每個芬蘭人是溫順到一種詳和的境界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在來芬蘭的第一天,一直到要離開之時,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拿芬蘭人一種奇特的習性來調侃,那就是:他們喝酒之後會一百八十度大轉性的現像。芬蘭人很愛喝啤酒,無論是大大小小的節日,或只是個單純的週未,他們都會喝啤酒慶祝,喝了也就算了,在夜晚時,路上就會出現很多很多的醉漢,有的會搭訕,有的會胡言亂語,大多是唱唱跳跳,活潑到一個不行,晚上時,就會覺得自己似乎置身在另一個國家一樣,但隔天一醒來,大家又變回了理性的芬蘭人了,真是太神奇了!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蘭」,這個窩在世界一個小角落的國家,聽似有點耳熟,但大多數人要精確的從描述出它在哪裡,還真的有一點難,但這個國家,與我們習習相關的程度卻令人驚訝。
講到這個國家,不知道你的第一個聯想會是什麼?多數人可能大喊世界知名的手機品牌NOKIA!仍懷抱著童年情懷的你會說它是聖誕老公公的故鄉、身為科技菁英的你或許會滿懷熱血的敘述LINUX的發源、愛音樂的人,對西貝流士的愛國交響樂典以及叛逆芬蘭的搖滾樂一定不陌生。
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芬蘭印象,你可否知道大家熱愛的三溫暖(又有人翻桑拿,此翻譯更接近芬蘭原文sauna)也源自於芬蘭、除了耳熟能詳的聖誕老公公村,愛旅遊的你更不能錯過每一年都用重新蓋成的雪城堡旅館,這個看似遙遠的國度,有個與台灣幾乎完全不同的氣候和民俗文化,但卻在歷史和政治上和台灣有些微的相似之處:同樣和世界強國庇鄰而居(俄羅斯和瑞典),同樣被許多不同的民族殖民過、也同樣的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殘敗中經濟起飛、獲得重生,芬蘭經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之處,它的教育體制數度被評比為世界第一,更傲人的擁有全世界最清廉的政府,而目前是一位長相酷似美國脫口秀名嘴、被芬蘭人暱稱為mummi媽咪(芬蘭卡通,一集長得像河馬的人物嚕嚕米的媽咪)的女性總理以壓倒性的票數連任執政。
相信對許多台灣人來說,芬蘭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日前我回國時,意外的看到暢銷書排行榜上,竟然有一本叫做「芬蘭驚艷」的書,封面類似象徵芬蘭的一個重要藝術創作,看到這本書,我又驚又喜的買下了,主要是看上它對芬蘭文化的描述,剛好可以省下我不少筆記的功夫,此外,我也很想參照每一個人對芬蘭的看法,我還沒有機會拜讀完畢(人都是這樣,買回來的書看得總是比借來的久),但我認為,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性,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有看不見的黑暗面,希望我之後的記述,能讓各位感受到別的文化好的地方,同時也不忘了肯定台灣優秀之處。
這一年住在歐洲的經驗,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是更看清楚台灣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不卑不亢的、肯定台灣卻也虛心學習,也期許自己和每一位新一代的台灣青年,都能在這抹平的舞台上扮演好世界公民的角色。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文蔚-單人房雙人床
詞:李焯雄 曲:鄭華娟

也許你的愛是雙人床
說不定誰都可以陪你流浪
你的目光鎖在某個地方
你的倔強是一道牆 內心不開放

也許你的心是單人房
多了一個人就會顯的緊張
想看看你最初的模樣
你脫下來的偽裝 你會怎麼放

別說還有感覺 你我都知道我們只能忠於直覺
只因為欠缺 所以總不懂拒絕
但又不再願意為對方妥協

別說還有感覺 你我都知道擁抱不代表親切
可能是害怕被拒絕 不敢直接
還是我們再等下一次的機會

同樣皺著眉 卻又不同的滋味

也許你的心是單人房 但你的慾望卻是一張雙人床
想看看你真實的模樣
你收起來的憂傷 你把它怎麼放


別說還有感覺 你我都知道我們只能忠於直覺
只因為欠缺 所以總不懂拒絕
但又不再願意為對方妥協

別說還有感覺 你我都知道擁抱不代表親切
可能是害怕被拒絕 不敢直接
還是我們再等下一次的機會

同樣皺著眉 卻又不同的滋味

別說還有感覺 你我都知道我們只能忠於直覺
只因為欠缺 所以總不懂拒絕
但又不再願意為對方妥協

別說還有感覺 你我都知道擁抱不代表親切
可能是害怕被拒絕 不敢直接
還是我們再等下一次的機會

同樣皺著眉 卻又不同的滋味
同樣皺著眉 各有孤單的體會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文華/文】

我在趕些什麼?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我真的比別人有
錢、有名嗎?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為何我還
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

紐約和巴黎,代表了我人生的兩個面向。紐約是白天,巴黎是黑夜。紐約是前半
生,巴黎是下半場。

三十五歲之前,我認定紐約是世上最棒的城市。我在加州念研究所,畢業後迫不
及待地去紐約工作。一做五年,快樂似神仙。我愛紐約的原因跟很多人一樣:她
是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文化的中心。豐富、方便。靠著地鐵和計程車,你可以穿越
時間,前後各跑數百年。人類最新和最舊、最好和最壞的東西,紐約都看得見。

所以在紐約時,我把握每分每秒去體會。白天,我在金融機構做事,一天十小時
。晚上下了班,去NYU學電影,一坐四小時。在那二十多歲的年紀,忙碌是唯一
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活著,就是要把自己榨乾,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內外翻轉過
來。

這種想法並不是到紐約才有的。其實從小開始,台灣人就過著紐約生活。紐約生
活,充滿新教徒的打拚精神和資本主義的求勝意志。相信人要藉著不斷努力,克
服萬難、打敗競爭。活著的目的,是更大、更多、更富裕、更有名。權力與財富
,是紐約人的兩個上帝。而能幫你走進天堂的鞋,就是事業、事業、事業。

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生活方式,為了保持領先,每個人都在趕時間、搶資源。進了
電梯,明明已經按了樓層的鈕,那燈也亮了,偏偏還要再按幾下,彷彿這樣就可
以快一點。出了公司,明明已經下班了,卻還要不停講手機,搖控每一個環節。
在紐約,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甚至趕盡殺絕。在紐約,沒有壞人,只有失
敗者。

台灣,是不是也變成這樣?

每一件事,都變成工作。上班當然是工作,下班後的應酬也是工作。有人談戀愛
是在工作,甚至到酒店喝酒、KTV狂歡,臉上都殺氣騰騰,準備拚個你死我活。

我曾熱烈擁抱這種生活,並著迷於這種因為燒烤成功而冒出的焦慮。這種焦慮讓
我坐在椅子邊緣,以便迅速地跳起來閃躲明槍暗箭。這種警覺性讓我練就了酒量
和膽量、抗壓性和厚臉皮。但也養成了偏執和倔強、優越感和勢利眼。在紐約時
我深信:能在這裡活下來的,都是可敬的對手。黯然離開的,統統是輸家。人生
任何事,絕對要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必定有隱疾。在這不睡的城市,每天我
醒來,帶著人定勝天的活力,跟著法蘭克辛納屈唱〈紐約‧紐約〉:「如果你能
在紐約成功,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成功!」是的,在紐約,現代的羅馬競技場,我
要和別人,以及自己,比出高低。

這套想法,在我三十五歲以後,慢慢改變。

第一件動搖我想法的,是父親的過世。我父親一生奉公守法、與人為善。毫無不
良嗜好,身體健康地像城堡。七十二歲時,他得了癌症、引發中風,經歷了所有
的痛苦和羞辱。他一生辛勤工作、努力存錢、堅信現在的苦可以換得更好的明天
。我們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用在紐約拚事業的精神照顧他。但兩年的治
療兵敗如山倒,最後他還是走了。父親逝世的那天,我的價值系統崩潰了。我一
路走來引以為傲的「紐約精神」,沒想到這麼脆弱。

不止在病床,也在職場。當我在企業越爬越高,才發現「資本主義」在職場中也
未必靈驗。上過班的都知道,很少公司真的是「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大
部分的同事都覺得你不是朋友、就是敵人。職場上偉大的,未必會成功。成功的
,有時很渺小。很多人一輩子為公司鞠躬盡瘁,最後得到一支紀念筆。那些捲款
潛逃的,反而變成傳奇。

慢慢的,我體會到:世上有一種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更高、更複雜的公平
。人生有另一種比「功成名就」更幽微、更持久的樂趣。那是衝衝衝的美式資本
主義,所無法解釋的。

我能在哪裏找到那種公平和樂趣呢?我想過西藏、不丹、非洲、紐西蘭。然後,
我注意到法國。

住紐約時,法國是嘲諷的對象。身為經濟、科技、和軍事強權的美國,談起法國
總是忍不住調侃一番。法國是沒落的貴族,值得崇拜的人都已作古。法國人傲慢
,高稅率讓每個人都很慵懶。動不動就罷工,連酒莊主人都要走上街頭。

搬回台灣後,普羅旺斯、托斯卡尼突然流行。我看了法蘭西斯‧梅思的《美麗的
托斯卡尼》,其中一句話打動了我:「在加州,時間像呼拉圈。我扭個不停,卻
停在原地。在托斯卡尼,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陽光下,提著一籃李子,逍遙地走一
整天。」

是啊!我在趕些什麼?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拚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我真的比
別人有錢、有名嗎?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為
何我還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

當我重新學習法國,我發現法國和美國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國人追
求人定勝天,凡事要逆流而上。法國人講究和平共存,凡事順勢而為。紐約有很
多一百層的摩天大樓,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蹟。紐約不斷創新,巴黎永遠
有懷舊的氣息。巴黎人在咖啡廳聊天,紐約人在咖啡廳用電腦。紐約有人潮,巴
黎有味道。紐約有鈔票,巴黎有蛋糕。

不論是政府或個人,法國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衣、住、行等「身內之物」。就
讓美國去做老大哥吧。要征服太空、要打伊拉克、要調高利率、要發明新科技,
都隨他去。法國人甘願偏安大西洋,抽菸、喝酒、看足球、搞時尚。當美國人忙
出了胃潰瘍,法國人又吃了一罐鵝肝醬。

講到吃,法國有三百種起司、光是波爾多就有五十七個酒的產區。晚上六點朝咖
啡廳門口一坐,一杯紅酒就可以聊三個小時。九點再去吃晚餐,一直吃到隔天凌
晨。他們在吃上所花的時間,跟我們上班時數一樣。但諷刺的是:他們沒有「Al
l You Can Eat」。

吃很重要,但也要會挑時間,朋友介紹我去試一家法國餐廳,提醒我他們禮拜二
、四晚上休息。「為什麼?」我問。他說:「因為主廚要回家看足球。」

聰明的主廚懂法律。法國法律規定一周工作最多三十五小時,大部分的人一年有
五周的假期。而美國人把加班當作自己有價值的表示,度假時還拿著手機回E-ma
il。法國人比美國人會玩。每年六月的巴黎音樂節,從午後到深夜,幾百場露天
音樂會在各處同時舉行,人多到地鐵都暫停收費。每年十月的「白夜」,平日入
夜就打烊的店面,徹夜營業到清晨七點。每年夏天,巴黎市政府在塞納河右岸布
置了三段、總長一.八公里的人工海灘。細砂、吊床、躺椅、棕櫚樹,自然海灘
有的景致這裡都有,讓沒有錢去海邊度假的民眾,也可以享受到海灘風光。

當然,法國這麼深厚的文化,不可能只從吃喝玩樂而來。美國人讀書,為了考證
照。法國人讀書,為了搞情調。每年十月的讀書節,大城市的火車站內,民眾輪
流上台朗誦詩句。書店營業到天明,整晚有現場演奏的樂曲。「美食書展」選在
銅臭味最重的證券交易所舉辦。小鎮書展的書直接「長」在樹上,讀者必須爬到
樹上,把書摘下來品嘗。

一直跟著美國走的台灣人,會心動嗎?

我心動了。十一月我到巴黎,一位法國朋友來接待我。臨走前我問他:「明天你
要幹嘛?」

「我要去銀行。」

「然後呢?」我問。


「我不懂你的意思……」

對我來說,「去銀行」是吃完午飯後跑去辦的小事。對法國人來說,這是他一天
全部的行程。法國人總是專心而緩慢的,每天把一件小事做好。

這樣的生活,對美國或台灣人來說,實在是太頹廢了。的確也是。法國失業率接
近10%,高稅率讓雇主寧願打烊休息,免得幫員工繳稅。巴黎鬧區紙醉金迷,但
郊區的少數民族卻沒有工作機會。這些都是黑暗面,但對於每日被強光烤焦的台
灣人,陰暗也許提供了喘息空間。生命的終點都一樣,有錢人的喪禮只是比較多
人上香。不斷的追趕只是提前衝向謝幕,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慢慢為生命暖場?
你不需要一輩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可以偶爾伸伸懶腰、安步當車。

我從巴黎回來,台北並沒有改變。關了兩周的手機再度響起,一通電話找不到我
的人會連續狂call十通。和朋友見面,他很關心地問我:「好了,你現在工作也
辭了、歐洲也去了,接下來有什麼projects?」


「Projects」?多麼紐約的字眼。

我真想說:「好好生活,不就是人生最大的project?」但我知道在熙來攘往的
台北街頭,在不到四十歲的年紀,這樣說太矯情了。況且,我今天之所以有錢有
閒享受法式生活,不也正因為我曾在美式生活中得到很多利益?我仍熱愛工作、
熱愛紐約,但已不用像二十歲時一樣亦步亦趨、寸步不離。

所以我說:「我還是會早起,白天努力寫作。但到了晚上,我想關掉手機。」

世界少了我,其實無所謂。但我少了我,還剩什麼?

他笑一笑:「你這是用紐約來過白天,用巴黎來過黑夜。」

唉,他講得真好!這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妥協吧。也許有一天,我能創造自己的
「白夜」,讓白天和黑夜融合在一起。但我還沒到那個境界。

「明天星期一,你要幹嘛?」他問。

「我要去銀行。」

「然後呢?」

我張大眼睛,停頓了一下。

「然後呢?」他追問。

「然後我會摩拳擦掌,認真地寫一篇文章。」


【2005/12/28 聯合報】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就常被灌輸國際觀的重要,再加上個人的興趣,也跑過了一些國家,但我仍常常思索著,護照上一個一個印章和簽證,就和個人的國際觀成正比嗎?要怎麼樣才能增加自己的國際觀?在看過這些不同的人種、經歷不同的生活方式、語言,這樣的體驗,所帶來的┌國際觀┘,又有怎樣的魅力,讓名人先輩、媒體們沸沸揚揚的鼓吹其重要性?
待在台灣也可以很有國際觀
現今資訊發達,台灣民主的社會允許我們享有自由收取新知的權力,新世代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接收國際新知,不要成天埋怨國內媒體低落素質,我們大可按個按鈕,將電視轉到公視或是CNN、google ”bbc”、或是skype一個遠方的朋友,簡單的幾個步驟,the world is ahead of you,選擇權在己,即使在台灣,技術上說來,你也可以讓自己很有國際觀,但問題就來了,要怎麼樣的動機,才能讓我們高抬貴手,心甘情願的轉到嘰哩咕嚕的CNN?又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將這些異國語轉換成有意義的知識,增進自己的國際觀?
英文是最基本的工具
很不幸的,現在不是盛唐也非秦漢,在拉丁文、中文以及法文之後,英語是現今的lingua franca,全球通用的萬國語,中國人要學、日本人要學、最不情願的法國人也得張開尊口講幾個英文字,英文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它是一個最基本工具,就像蓋棟房子不能沒有工具一樣,(你當然也可以徒手,但也許你就無法使用某種建材,無法塑造出心中完美的形狀)它讓全世界的人有機會和彼此溝通,讓我們達到心中更完全的目標和交流。不要埋怨英文困難,它應該是全球數一數二簡單的外國語,其實我們還真應該感謝當初跑到美國的是一群英國人,而非芬蘭人。看著別人講得一口流利沒有口音的英文,看起來優越感十足而且還有點討厭,but so what?也許你的工具有點鏽,上點油,多敲打幾下,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蓋出來的房子一定比隔壁的菜鳥好多了,即使他有全副的新工具也徒然。英文只是工具,它能幫助你獲得你所需要的目標、或是身份地位上的象徵,但它本身絕不是個象徵。
拉開你的眼界
聽懂了cnn裡嘰哩咕嚕的句子,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外用英文溝通,如果這就是國際觀,那美國的中學生應該都很有國際觀囉,當然是大錯特錯,我相信MTV裡的┌約會守則┘或是┌小甜甜┘專訪,應該不會聊到太多┌大美國┘以外的事情。要有國際觀的第二步,是要知道世界上原來除了台灣,還有其它的國家。第一次看這個句子覺得很好笑,再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有多少的準則和想法,是跼限於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內,舉例來說,考不上國內一流大學,似乎就成不了第一等人,但如果我們還記得世界上還有其它國家的話,國內一流大學在台灣本島內的排名,又能絕對的代表什麼呢?把自己的眼光拉遠,讓全球的概念成為你思維和邏輯的一部份,這就是國際觀。
放開自己的心胸,體驗及尊重不同
世界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唯有打開心胸,彼此包容和尊重,才能讓人類真正的交流。人類有聚眾及劃分異己的天性,不熟悉使人產生疏離感,疏離感帶來不穩定及不確定感,不確定的事物讓人類產生恐懼,再加上不可避免的誤解和有心人的操弄,讓人們彼此憎恨,帶來幾千年來不停的紛爭。還記得我當初加入AIESEC的初衷,一直很喜歡且相信它最終的理想-藉由文化交流及了解,我們希望能促進世界的和平。它是個理想,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然而它卻點出了彼此了解的重要,敞開心胸,彼此尊重,這樣美好的一個想法,甚至不花一點力氣或一滴汗水,卻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敉平戰火。不要小覷人類意志及心念的力量,一個敞開如海綿般的心靈,能讓我們領略彼此的差異和欣賞世界的美好,更有比槍炮更大的力量。
國際觀的重要性
我想,這個問題是見人見智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想,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在這個世代,全球化是個潮流、國際觀是個趨勢,唯有搭上這班列車,才能免於被淘汰的位置。想像自己身處於工業革命初期的時代,不懂得使用蒸氣及新機器的手工產業,除了創新找到新的立基點、否則就是被淘汰,很殘酷、也很簡單,無所謂好與壞、它是一個現象,一個世界不可避免的方向,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會變得怎麼樣,但每個人應該都要知道,沒有跟上改變,我們會變得怎樣。台灣是一個小小的小海島,我們沒有權力孤芳自賞、自艾自憐,也沒有強國的資源和本事自視甚高。這個世界正準備掀起一陣波瀾,舞台是沈睡以久的亞洲,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必得走出小國島民的心態,好好的瞧瞧這個世界!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一個台灣人,找出自己的身份認同(identity)一直是糾雜且難以釐清的,尤其是六七年級的我們這一代,在經濟起飛之後,我們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追尋文化上的認同、以及對自我的反思,然後,也在政治交替後,統獨不一的意識型態搞得我們更加糊塗,愛台灣的方式被狹隘的定義,隨著民進黨獨派的上台,教科書大幅刪減了對中國的著墨,那些發生在大陸上的過去也似乎被一併的劃出成┌別人┘的歷史,我們這屆未代的舊教材學生,心情就像是中國最後一批綁辮子的中國人一般,不知要立即剪成如洋人一般的短髮,還是留著辮子,繼續沿續對舊有的信念堅持,只是,身份認同的問題不如剪髮一般簡單,它並不是一刀剪去,長短立即便能定奪的事。
國族主義(nationalism)像是兩面刃,它是能夠鼓動人心,使之團結且無功不克的利器,但過度的煽動,它便成為了仇外的理由和對異己無法容忍的態度。台灣和大陸的政權,在各個階段的發展,都有國族主義的影子。
在台灣的近半百年的現代歷史上,國族主義扮演著多變卻又具決定性的角色。在光復的初期,人民對於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重拾中國的身份,懷抱著濃濃的民族認同感和期待,此時的國族主義是強烈且旺盛的,然而,在國民政府遷台的初期,人民的期望遇到了極大的落差,政治的不平等、迫害、打壓,國民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所實行的高壓統治讓台灣的人民心碎,生活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下,人民敢怒不敢言,便在此時開始了對於身份認同的質疑,身為中國人的認知雖並未改變,然而,卻也開始了┌中國人身份┘的質疑。而後,台灣的經濟政局漸趨穩定,卻遭受到退出聯合國以及石油短缺之危機,此時的台灣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地朝著積極且堅定的方向努力,在這個階段,屬於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逐漸形成,此時的國族認同,己經是侷限於台灣本島內,人民的打拼和認同,都是奉獻給這塊小島的未來,此時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是最高昂的,沒有人挑撥分割省籍,每一個為台灣未來打拼的人都是台灣之子。
現今的台灣必需要有新的一、廣義的國族主義(讓我們能夠重新客觀的審視現在的大陸),二、人民應被賦予知的權力和辨斷的能力-訊息不能片面偏頗,台灣對媒體的高度開放及容忍並不等於我們有接收到完整且廣泛的資訊,相反的,台灣的新聞市場化帶領了人民走向了狹隘的視野,三、不過份的樂觀也不武斷,對於大陸,歷史上、情感上、文化上我們是無法完全分割的,但台灣和大陸在幾年的歷史之下,己經走向十分不同的方向,我們無法被分割,卻也難以合併,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互相需要,對於新一代台灣人來說,我們必需了解自己的定位,了解歷史的真貌,擁抱台灣為中國淵久歷史所保留的文化,但也珍愛身為一個台灣人的獨特性和生命力。

gisell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